吴方言的形成与分布
吴语的历史相当久远,可溯源到三千年前先周时代太伯、促雍的南迁。《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周太王的长子和次子太伯、仲雍南奔荆蛮(今江苏常州、无锡、苏州一带),建立了“勾吴”(即“吴”)国。另据《史记.越勾践世家》所言,夏后帝少康之庶子被封为“于越”,建都会稽,即今浙江绍兴一带。吴越自古同音共俗,上述两国区域大致相当于现代吴方言区的范围。后吴为越并,又并于楚。因此吴越方言与楚语发生了密切接触。汉代赵晔的《吴越春秋》中的“渔火歌”是最早的吴歌。自东晋始,吴语不断受到中原文化的冲击,接受了中原汉语的影响。明清以来出现的用吴语(苏州话)写成的昆曲、弹词和小说(如《海上花列传》等),显示了吴语不朽的文化价值。
现代吴方言的分布区域包括江苏长江以南镇江以东部分,崇明岛,江北沿岸靖江、启东、海门三县和南通东部;浙江省大部分地区和江西省的少数地区。吴方言北面大致以长江为界,丹阳、清江是它的北极,和北方方言区的江淮官话接壤;浙江南部温州、金华、衢州三个地区为南极,与闽方言接界。些外,福建省北部浦城县也属吴语区。
吴语由于与北方话接触较多,近代以来有加速演变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