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的兴建
清朝统治者入主中原以后,开始,他们不习惯于北京的炎夏气候,曾有择地兴建避暑宫城的拟议。但当时南方战事尚末结束,财力还感不足,直至康熙中叶,全国才算完全统一,财力也逐渐充裕。于是,康熙着手择地建园。海淀镇北丹陵 一带,建筑用地广阔,又处玉泉山和瓮山诸泉下游,水源丰富;西郊山区的风景宜人,是造园借景的好素材。明代武清侯李伟就在这里建造了清华园。著名画家、书法家米万钟也在这里造了勺园。康熙就在李伟的清华园旧址上修建了畅春园,这是1690年的事。雍正做皇太子时,康熙将畅春园西南的一块土地赐给他建园,并定名“圆明”。他还写了匾额悬挂在圆明园大殿门上。雍正继位以后也写了块匾额悬于大宫门上。“圆明”二字寓意深远,按照雍正《圆明园记》中的解释是,“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取格守圆通中庸、聪明睿智之意。 雍正继位后在圆明园大肆修建,形成了二十八景。乾隆做皇太子时,雍正让他居住在圆明园中的长春仙馆,作为习文读书的地方。乾隆继位后,他六下江南巡视,游遍江南名胜,带着画师把他所见的佳园美景,绘成图画携归北京,并仿建于圆明园内。如海宁的安澜园,南京的瞻园,苏州的狮子林,宁波的天一阁,以及杭州西湖的许多名胜。于是在圆明园中又增加了重要景点十二处,合并雍正时的二十八景共四十景。圆明园若从康熙四十八年(1709)开始营建算起,至乾隆九年(1744)基本形成为止,前后大约经历了三十五年之久。以后的各代皇帝仍在园内不断有所修葺和增建。这座园林的建成为清朝后来的各代皇帝提供了一个听政优游之所,他们每年都有大半年时间居住在这里。其后紧挨着圆明园,又修了长春园和万春园。三园的总面积达300公顷。
圆明、长春、万春三园毗邻、成倒品字形鼎立(见图),而水系互相连通,所以在谈到圆明园时,一般也包括这两个较小的园林在内。
雍正在《圆明园记》中说,当时正是“百务俱举”,皇帝应该“宁神受福”了。圆明园就是兴建在这个清王朝的鼎盛时期。多少民脂民膏,变成了帝王穷奢极欲的场所。
圆明三园的布局和胜景
圆明园大致可以分为五个区:
第一区在最南面是宫廷区,其北面和东面是居住和游玩区。宫廷区有一条很长的南北轴线,最前面是大宫门,经贤良门至正大光明殿。殿后为寿山,山后临前湖。这条轴线两侧建筑对称布置,而且殿宇高大辉煌,所以具有宫廷的庄严气氛。这组建筑是举行朝会、皇帝接受朝贺之所。东侧的勤政亲贤殿是皇帝批阅奏章,召见大臣的地方。在大宫门前东西两侧分布有各部的衙门和办公用房。
第二区是在宫廷区的正北面,以后湖为中心,以九洲清宴建筑群为主体的居住游玩区。此区的布置形式如同是在宫廷区中轴延长线上围绕着后湖的一个巨大花环,这个大花环就是由一些小水道划分开的九个岛屿,每个岛上都有一组各不相同的建筑群。九洲的布局是作为全国团结、升平的象征。这九个岛取名为九洲清宴、茹古涵今、坦坦荡荡、杏花春馆、上下天光、慈云普护、碧桐书院、天然图画、镂月开去。
九洲清宴建筑群正处于宫廷区的正北面,主要有圆明园殿、奉三无私殿、九洲清宴殿,自南至北排列,形成宫廷区的廷长轴线。这里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的地方。东西两侧的院落,是帝后们的寝宫。杏花春馆是后湖区第二大岛,建筑布置自由,是模仿村野景色设计的。这里是皇帝寻欢作乐的去处之一。特别是咸丰沉溺女色,当时园中传有“四春”之宠,即“杏花春、武陵春、牡丹春、海棠春”,只在这四处有汉族美女分居亭馆。
第三区是与后湖东侧相毗连的福海区。福海是圆明园中最大的水面。海的中央有三个以桥梁连在一起的大小不同的方形岛。岛上琼楼玉宇,是模写唐朝大画家李思训的“仙山楼阁”画意,取名蓬岛瑶台。沿福海四周布置了许多风景点。这些风景点的名字是:湖山在望、一碧万顷、夹镜鸣琴、广育宫、南屏晚钟、别有洞天、观鱼跃、接秀山庄、涵虚朗鉴、雷峰夕照、藏密楼、君子轩、双峰插云、平湖秋月、深柳读书堂、望瀛洲、澡身浴德等。在福海的东北隅又伸出一个小水域,临水建筑群名方壶胜境,是一组高大、对称布置的宫殿,作为祭祀海神的地方。西北隅也伸出一个小庭园,名廓然大公。
第四区是后湖北面和西北面的大片地区,这里水道纵横,将土地划分成大小极不规则形状,布置成近二十个风景点,利用水道将它们连接起来。如:鸿慈永祜、月地云居、汇芳书院、断桥残雪、日天琳宇、武陵春色、花神庙、濂溪乐处、柳浪闻莺、水木明瑟、澹泊宁静、花港观鱼、西峰秀色、文源阁、舍卫城、同乐园,买卖街等。文源阁是专藏《四库全书》的建筑。舍卫城是供奉佛像的地方,藏有金、铜、玉、石佛像数十万尊。同乐园是戏院,皇帝每年都要赐群臣在这里看戏。买卖街是从乾隆开始在园中设置的,每到新年,这条街上布满茶馆酒肆,司职人员都由太监充任,并事先从市场购入珠宝玩物,供大臣来此选购。皇帝来玩时,店铺酒楼叫卖声四起,如同作戏,以之取乐。
第五区是北墙外长约1.6公里的狭长地带,其间有两道墙分隔,划分成三个大小不同的空间,但有水流贯通。西部为紫碧山房,是一个十分幽静的小园;中部是远山村和鱼跃鸢飞两组建筑,后者是专为皇帝来此登高眺望园外景色而设计的;东部是天宇空明一组建筑,它正位于方壶胜境的北面。两组建筑在一条中轴线上,隔水相望。 长春园位于圆明园的东侧,它建于乾隆十六年(1751),其规模大约是圆明园的三分之一。
长春园的正宫门在南面,进门后的一组庭院是澹怀堂,其东有茹园,西有倩园,组成长春园南面的三个景点。过澹怀堂北面的长桥可达中央大岛,岛上有假山石阜,主要建筑有含经堂、淳化斋。淳化斋因陈列淳化阁法帖石刻而得名。这组建筑东面水池中有一岛名玉玲珑馆,西南有思永斋。思永斋北面的湖中有一轮形小岛,岛上有一个二层的楼阁,名得金阁,象征海市蜃楼的奇景。在北面的陆岸上,有泽兰堂和仿苏州的狮子林、宝相寺、法慧寺等。西北角有法国人何国宗于1747年监造的西洋大水法(喷水池),名为谐奇趣;再北是西式迷宫。这组建筑与长春园北墙外的一组欧洲巴洛克式建筑连成一气。巴洛克式建筑俗称西洋楼,自西至东计有方外观、海宴堂、远瀛观、线法山、螺丝牌楼、方河、线法墙等。这组建筑是宫廷画家意大利人郎世宁和王致诚设计并监造的。建筑物前面大都有大水法,有精致的柱式、石雕,但屋顶采用琉璃瓦,墙面也有五色琉璃装饰,虽说是中西合璧,但总归是不伦不类的,这只是为了满足乾隆的猎奇心理罢了。
万春园在圆明园和长春园的南面,其规模略小于长春园。万春园的宫门在南面,入门后渡桥便是一个大岛,有凝晖殿、中和堂;再北是集禧堂、天地一家春、蔚藻堂等多处庭院。这个大岛是清朝历代皇太后和妃嫔居住的地方。
圆明园这座巨大的皇家园林,可以说是集中了我国南北造园艺术和中西合璧建筑的精华,不啻为一本活的造园艺术的百科全书。
圆明园是宏大的博物库
圆明园自雍正至咸丰的一百二十余年间,既然是历代皇帝常住和工作的地方,所以园中收藏和陈列的宝物是不计其数的。几乎每一座殿堂都有许多珍贵的文物和精美的器具,这些珍品从帝后们生活的必需品如衣物、家具以至极其贵重的艺术品和装饰品,以及许多古代珍贵的文物,其中很多都是稀世之宝,其价值是无法估计的。
我们从劫掠圆明园的英法联军的个别官兵所写的回忆录中,可以了解其一斑。
法国侵略军的一个炮兵队长在《纪事》中说,“圆明园中堆积如矿山似的财宝和国内所有各种珍奇物品”,“一间一间的屋子充满着价值连城的物品,或系国产,或来自欧洲。一间一间的大厅,置有价值连城的瓶缸,还有储藏绸缎绣货的房子……。”一个英国军官描写他看到的珍宝有,“最精美碧的玉项圈,上面镶着红宝石”,“天蓝色的宝石雕镂得很精致”。一个英军秘书描写他看到园中的陈设“栏杆上面,每隔二、三十码的地方,都放着美丽的景泰蓝花瓶,插着珊瑚、玛瑙、碧玉和其他宝石所仿制的花朵。”“玉器、书籍、毡毯、图画、景泰蓝物品等等,你能想到的一切东西,这里都应有尽有。”“殿内两隅陈列着宽博而灿烂的碗盏,这些乃是应少校普罗宾的要求,以作联军呈给维多利亚女皇的贡品。”“周围的桌子和茶几上,摆着最精美的景泰蓝,瓷器和珐琅质的瓶子和杯盏,镀金的和纯金的钟,有几个是法国制造的;还有很大的镜子,镶在贵重的框子里面。”一个英军的随军牧师写道:“一箱箱的皮货、瓷器和绣花的衣鞋”,“皮货就是银鼠、黑貂、灰鼠、细骆驼绒。一种特别美丽的灰色皮子,上面带有很细微的卷曲的毛,珍珠皮、黑狐,还有别的皮,我们似乎从来都未曾见过。”“二百来米高的金菩萨”,“一箱箱黄色御用瓷器,这些杯子上镌着五爪龙纹,手工极其精细;……奇特的灰色古代碎纹瓷器;绿玉和白玉制的龙纹;两个高高的瓷缸,涂着很浓厚的彩色,描绘着几幅连续追赶虎鹿的猎景。”
除了一些陈设用品外,圆明园中还珍藏着许多稀有的历史文物,如唐宋元明清历代名家书画以及孤本图书、金佛像等等。
圆明园被毁
1856年10月,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进攻广州,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58年6月(咸丰八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天津条约。1860年9月,英、法两国又借口护送公使赴北京换约,派军舰经大沽口,不按清廷指定路线,以武力相威胁。清将僧格林沁刚愎自用,疏于防守,致使英法联军能从天津北塘登陆,长趋直入,占领北京。10月5日,英法联合侵略军向德胜门、安定门一带侵扰,后来他们以为咸丰皇帝还住在圆明园内,僧格林沁俘去的谈判人员也关押在圆明园内,于是把圆明园作为进攻的目标。其实咸丰早已逃往承德避暑山庄去了。10月6日联军攻入海淀镇,到处焚掠,当晚即侵入圆明园。10天以后,联军司令部下令可以自由劫掠,于是英法侵略军象发狂的野兽一样,把园内珍宝能拿走的就拿走,不能拿走的就全部捣毁。至此,圆明园中的珍宝荡然无存了。
《泰晤士报》一位记者于11月7日自北京发回的一则通讯中说:“据估计,被劫掠的和被破坏的财产,总值超过六百万镑。”其实何止此数!
联军官兵抢劫得来的珍宝,有的在现场拍卖,有的被带出国外,有的则由侵略军作为礼品献给英国国王和法国皇帝。至今,英、法博物馆内收蒇的中国文物中,有许多就是掠自圆明园的。如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里的晋代大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的唐人摹本和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藏的沈源、唐岱所画的《圆明园四十景图》等。 英法联军疯狂劫掠圆明园之后,还不满足。英使额尔金发表声明说:“只有焚毁圆明园一法,最为可行。”于是,英国将军们在他们的政府支持下发布了焚烧圆明园的命令。10月17日,联军骑兵团就在园内到处纵火。一个侵略军官描写当时的情况说:“顷刻工夫,几十处地方都冒出一缕缕浓烟密雾”,“万万千的火焰,往外爆发出来,烟青云黑,掩蔽天日,所有庙宇、宫殿、古远建筑,被视为举国神圣庄严之物,其中收藏着历代富有皇家风味和精华的物品,都付之一炬了。”“只有那座正大光明殿……未被焚毁。因为里面住着军队……时已三点,我们应须整队开回北京,乃发布命令一并焚毁。刹那间找到了燃火的材料,有几个手脚伶俐的来福枪队士兵立刻动手放火,遂将这座正大光明殿,熊熊地燃烧起来。庄严华贵之区,且曾为高贵朝觐之殿,经此吞灭一切的火焰,都化为云烟了。” 圆明园被焚,但还有少数建筑幸免于难,保存了下来,这块土地仍列为皇家禁苑,派人住守。同治十二年是慈禧的四十寿辰,同治以颐养东西两宫皇太后为名,命内务府重修圆明园。当时计划修复的殿宇共三千余间,并制作了图纸和烫样(模型)。但终因清廷财力枯竭而不得不停工。 19世纪末叶,在中国北方爆发了义和团反帝爱国斗争。1900年,英、美、德、法、俄、日、意、奥八个帝国主义国家的侵华联军以保护侨民和镇压义和团运动为名,侵入北京,慈禧、光绪和亲贵们逃往西安。八国侵略军在北京大肆掠夺,残害人民,圆明园又一次遭到劫难,园中仅存的一点木建筑再次被毁,只剩下西洋楼一带白石建筑的残垣断壁兀立在那里。以后,这些残存的石雕先后被个人及单位移走。现今中山公园里的兰亭八柱帖、石栏杆、太湖石;北京大学校园的华表、龙凤丹陛台阶石、汉白玉麒麟、西洋楼“海宴堂”的喷水台;北京图书馆院中的石狮、石碑以及颐各园东宫门前的丹陛台阶石和仁寿殿前的铜獬豸等等,都是从圆明园中移置的。 1976年,在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关怀和支持下成立了圆明园管理处。他们开展了修筑部分道路、桥涵等工作,同时,举办了园史展览。1980年,宋庆龄等1,583人联合署名倡仪保护、整修及利用圆明园遗址。
圆明园虽然被毁了,但它的遗址将作为教育人民、团结人民、揭露帝国主义侵略罪行的场所,成为全国人民和国际友人凭吊游览的好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