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卖萌日萌文化溯源

2019-02-25 20:06:56浏览:375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  萌这个词,迄今还没有明确的定义。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年轻人中御宅族文化兴起,萌最先是日本宅人一族之间使用的一个隐语,

卖萌日萌文化溯源         山村

  “萌”这个词,迄今还没有明确的定义。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年轻人中“御宅族”文化兴起,“萌”最先是日本“宅人”一族之间使用的一个隐语,表示面对令自己砰然心动的动漫人物造型或网络游戏角色时,突然涌起的一种狂热喜爱和热血沸腾的精神状态,后来就成了对这一类可爱、幼稚的形象的形容。“萌”的对象通常指的是具有甜美、纯真、讨人喜欢、入世未深、脆弱的特质人或事物。

  “萌文化”约在2003年,以日本东京秋叶原为中心开始流行开来。2004年和2005年,“萌”当选为当年日本全国第一新潮用语。2006年三省堂出版社将“萌”字正式收录进《大辞林》。所以,从“萌”开始流行,到“萌萌哒”席卷网络,都不过是近十年的事。

  “萌”成为一种风潮,虽然是近一二十年的事情,但细数“萌”的种种特质,会发现它绝不是一种孤立的文化典型,在日本历史上不乏与“萌”一脉相承的文化类型。日本关西大学人类学学者奥野卓司教授曾撰文提出,17-19世纪的江户时代曾出现诸多“萌”要素。江户时代是一个庶民文化大行其道的时代,表现之一就是庶民由“外行”成为某一文化领域的“专业”推手,这与“萌”的庶民精神十分类似。在江户时代,为创造精深的艺术,庶民们自发地形成许多团体进行艺术探讨,并形成了各领域的各种专家级带头人,这从本质上接近于现在的“御宅族”。另外源自江户时期的独特的美学意识“粹”也和“萌”有着渊源关系。它追求一种风流潇洒让人产生类似于恋爱之感的美,这与“萌”如恋爱般的感觉是一致的。以上分析证明,“萌”并不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也正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历史渊源“萌”文化才不至于昙花一现。中国的有些学者断言“萌”文化在中国不会长久,并罗列出种种原因,缺乏历史的根基恐怕是其中之一。

  日本原始宗教“神道教”是一种泛神信仰。它相信世间有“八百万神”,这个“八百”只是虚指,意为无穷无尽。因此人们深信自然间的万事万物中都有神灵居于其中,而且没有高下等级之分,对于任何事物皆应恭敬相待,所有一切也都有成为敬仰和膜拜对象的可能。任何使人充满生命力的信仰和崇拜都应该得到尊重。这样一种泛神信仰,造成了日本人内心深处尊重和敬畏万事万物的国民性格,同时也形成了信仰的多样化倾向。可以说日本人具有将万事万物“神”化的传统和能力。“御宅族”和“萌”也是如此,都产生于对某种事物或某种属性的近于痴迷的崇拜。这些偶像和崇拜情绪,有时确实可以引起不同民族和地域的年轻人的共鸣,但有时也会因为信仰的差异引起排斥和反感。这也是为什么对于某些行为或爱好,日本人能获得强烈的“萌”感受,而在中国人看来却令人难以接受,甚至显得偏执或变态的原因。同样,“御宅族”和“萌”这样的日本文化虽然在中国年轻人中颇有影响,但在中国主流大众层面仍然接受度有限,信仰取向的差异应该是原因之一。

  同时,日本人一直具有强烈的集团归属意识,表现为对集团的需要和依赖,并善于借助集团的推动发展出各种极具特色的集团文化。“御宅族”文化从诞生之日起,就表现出两种不同的特征:一方面表现为封闭性,极度地沉迷于某个领域或某样事物不能自拔,而完全不在意周围的看法;但另一面又表现出极为明显的对团体归属的渴望和依赖。作为“御宅族”的发展类型之一,“萌”文化同样既在形式上表现出某人在一定时间或空间范围内的执著和忘我,展示出明显的封闭性;同时又通过对某一特定偶像的共同追求,或较为固定的集体交流活动来谋求与团体之间的联系,并通过集团内的交流活动不断发展出对“自我”的肯定,进一步推动“萌”文化的发展。也正是这种需要,使得“萌元”文化类群组成一个个属性各异的团体,通过同人志市场、COSPLAY、女仆咖啡馆等各种集团活动,将“萌”推向更大的规模。而中国的“萌”文化目前尚处于满足自我欣赏的阶段,传播者们也还没有形成将之深化的意识。缺少强有力的集团组织,缺少以集团为依托的有秩序有目的的活动,这使中国的“萌”文化在短时间内难以形成气候。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2015年11月节日大全

上一篇:

中日萌文化内涵差异较大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